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主要的考查对象,服务对象是受教者 |
[ 时间:2019-01-25 | 浏览:32639次 ] |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讲一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不仅其概括的长度可以根据教学环节的存在因地而变,而且过程的内容与内容反映的某种思想也可以作为单元进行处理。教学过程是指自教师进人课堂到走出课堂这一特殊空间内的活动。课堂之外的信息交流,从法律关系而言,师生关系已经不存在了。或许,这种说法会引起争议,始终坚持认为师生关系仅仅限定在课堂这个特殊的空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不过是道德上的扩张,维持的是一种孝道,甚至是一种伤害,损伤了人性。 教学过程如何体现教学范式所涵盖的思想乃至灵魂,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态度反映了教学范式的内涵对教师教学的影响。随着高校学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学科建设的科研指标化诸多高校引进了大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教师队伍从理论上讲质量得到了提高。然而,我们并没有发现本科教学质量和师资队伍保持正比关系,似乎还有下滑趋势。究其原因,我们引进了所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不过是从学历、职称和科研成果做出的判断,然而,这些都不能代表甚至体现教学水平。 更不能表明引进人才的高校所具有的教学范式的内涵被人才所接受并内化于自己的教学过程。当然,如果把引进的人才作为科研领军人物看待的话,那么,一所高校究竟是以科研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还是以本科教育作为评价高等教育的质量,这个标准本身就说明了一所高校的教学范式的内涵。由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态度反映了教学范式的内涵,同时,教学态度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学范式在教学过程中的贯彻与实施。第二,学生学习状态反映出教师贯彻教学目标被接受的程度。 一所高校有一所高校的学风传统,这个传统的形成与高校自身所秉承的教学范式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高校的学风传统不是体现在教授做学问的状态上面,而是以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晴雨表。一所高校可能会有很多做学问的教授,但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一定令人满意。从学校教学目标而言,只有学生群体之中弥漫着清新和持久的学风,这所高校才有可能存在较为稳定的教学范式,且被师生接受并得以传承。教学过程从概念上看似乎给人一种教师占据主要地位的印象。 实际上,教学过程的确不能离开教,但是,没有学则没有教学过程的完美终结。也可以这样讲,教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掌握学的方法、技巧或者思维,一旦被教育者掌握了自学的技能,教就要退出教学的舞台上。因此,教学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受教育者学会自学的技能,这种技能与高校具有的教学范式之间存在潜移默化的关系。被教育者最大的技能不在于具备了何种生存的技术,而是在于具备了面对生存危机的挑战之时,能够运用自己学到的自学技能迅速掌握生存技术。这种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学范式下培养的直接结果。 作为教学各个环节的有机统一,教学范式比较集中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而教学过程则直接被学生的学习状态所折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标尺,能够反映教学目标被学生接受的程度。第三,师生在课堂上的合作关系反映了教学范式是否成为影响某个高校学风建设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教学过程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主导的剧场,学生作为被教育者反而在人们的视野中被边缘化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最好的教学莫过于师生合作。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能深深地感受到,如果学生抵触某位教师或者某门教材或者教师的教学方法等,那么,无论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努力,学生的学习效果都难以达到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很高,在课堂上比较配合,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很好,并由此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事实告诉我们,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统的过程,而非对立的或者某一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过程。现代教育研究发现,合作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双方的教学激情,而且能够促进师生双方形成教学共同体,从知识的复述转变到知识的发现。 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自身对教学价值观的认识,这种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先以引导的形式传输给被教育者,如果能够被学生接受,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基于共识下的教学共同体。只要形成了稳定的教学共同体,教学过程就一定是一个合作的过程,而非单方主导下的被动学习过程。长期实践证明,学习的激情不是教育出来的,而是通过教育的引导激发出来的本能。反之,从师生的合作状态也可以看出教学范式是否为学风所转化。 对于教学过程的考查,基本上是停留在考查教师方面。当然,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忽略了被教育者这个群体,我们就会发现,同样一位教师,从事同一门课程,可是,面对不同的群体,却得到不同的评价,甚至是差别很大。显然,作为被教育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其地位举足轻重,然而,却被忽视了。教学范式的服务对象是受教育者,所以,教学过程是最好的验证。 |